纺织服装机械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首页-资讯-技术-商机-商城-企业-展会-品牌-样本-专题-视频-访谈-人才- 手机版
视环会
本站服务网站帮助会员服务

新闻首页|本站速递|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热点关注|新品动态|专家观点|法规标准|市场动态|产业资讯|企业动态|协会资讯

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纺织服装机械网>资讯中心> 人物专访>缝机业:“翻身”不是整零关系全部
缝机业:“翻身”不是整零关系全部
——缝机业:“翻身”不是整零关系全部

2011年07月15日 11:59  信息来源: 中国纺织服装机械网   浏览次数:1742
更多
  整(整机)、零(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缝制行业内一个不变的话题,二者息息相关,但也却矛盾重重。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是“整”为主,“零”为辅,危机后行业好转,这个关系又全然反转,这其中是怎样的行业规则?目前整零企业关系又面临哪些问题?该如何去解决?
  
  整零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决定着缝制行业的整体运行状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行业发展趋于理性的新时期,该如何进一步理顺整、零企业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
  
  供求关系决定整零关系
  
  记者:能介绍一下目前缝制行业内整、零企业之间的发展现状么?
  
  杨晓京:虽然近两个月市场结束了之前的高速增长,增速放缓,但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并没有转变,整机的供应量多于市场需求,零部件企业占据优越地位的局面还会短时期内存在,长远来看为今后整零“主辅”关系断言尚早。
  
  记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种整零关系的呢?
  
  杨晓京:根本来说还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前几年整机企业都很“牛气”,在选购零件时不但要求严格苛刻,一些企业还经常拖欠货款。但去年开始情况反过来了,零部件企业在其中开始起主导作用了。还是因为之前几年的行业持续下行,积累的市场需求都在去年得到释放,需量短时间恢复,整机厂备货不足,供不应求,只能加大产能,就需要更多的零件供货,所以零部件变得紧俏了,表象上看来是零部件企业翻身了。
  
  记者:您刚才强调“产能过剩”,能具体谈一下这点么?
  
  杨晓京:具体来说就是行业的企业结构分布不够合理。目前我国成规模的缝制整机企业近600家,零部件企业1000家左右,企业制造水平参差不齐,生产集中度还比较低。同时,市场需求在短时期内没有爆炸式增长的迹象。在转型升级的大潮下,随着各项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企业的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优胜劣汰随之而来,企业数量精简是趋势,以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集团形成,整机企业、零部件企业的数量会日趋减少。
  
  记者:行业有没有可能利用“转型升级”的契机来理顺整零关系呢?
  
  杨晓京:目前在行业内正在全面开展为期三年的“质量提升赶超”工程,目标是国产常规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质量,这取决于整机的工艺改进和质量提升,零部件的品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档次和质量也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年多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企业在零件采购环节放松了标准,使得产品质量出现下滑,经销商及用户颇有微词,这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信誉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改正。要想成为百年老店,要想成为国际品牌,质量工作不可有一日放松。
  
  记者:综上所述,您认为整、零企业该如何面对目前的市场运行状态?
  
  杨晓京:整零关系归根结底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市场供求出现逆转时,整零关系会随之变化,甚至颠倒过来。现在市场趋于平稳,整零关系近期内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
  
  任何一个市场都有上升期和下滑期,从今年四五月份开始,之前的高速增长放缓,其实以往每年的这个阶段也是淡季,希望各企业能以平常心面对。
  
  整、零企业需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记者:对于改善目前的这种整零关系,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杨晓京: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始终倡导整、零企业之间形成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首先,是二者之间在企业文化上达成共识。一个整机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对于它所存在于的整个供货体系都是有影响的。整机企业要把他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传达给供应商和经销商,这是一个企业做强做大的必要外延。只有这样,整零企业才能有一个共同发展的长远考虑,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供应商体系,这也是企业、行业做强的前提。
  
  其次,整零企业还可以尝试技术合作、资本合作、专利合作等形式开展联合。如目前行业内就有成规模的整机企业与对应的零部件企业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联合起来,资本的融合必然将二者的利益合二为一,能更有效地调动二者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协会也鼓励各种这样有创新意识的整零合作形式。
  
  总之,零部件企业要把自身发展与整机企业发展、市场的发展捆绑在一起,才能“两股绳拧成一股劲”。
  
  记者:“拖欠货款”一直是行业内的顽疾,整零合作是否能改善这一矛盾?
  
  杨晓京:这是肯定的。也就是,整机企业也要把眼光放远,在长期合作中给予零部件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合理的利益分配。要让企业知道整、零之间不是一锤子买卖,既然长期合作了,对于他们的诚信也能形成一种约束。如有些整机企业之前在给零部件企业货款时不及时,在去年订单火爆的时候就吃了大亏,由于之前没有建立诚信基础,在零件紧缺时就没有零件企业愿意给他们供货。
  
  记者:刚才您主要谈的是为整零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那么从零部件企业自身来看呢?
  
  杨晓京:从我们行业的发展规划来看,零部件生产商要不断提升加工装配水平,提升制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夯实零部件企业自己的发展基础。
  
  目前零部件企业使用数控设备占总设备使用量的15%,预计“十二五”期间达到30%;零部件企业目前人均劳动生产率是7—10万元,争取到“十二五”末期达到15—20万元。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引进先进设备,优化产品结构,把产品做精做优。现在行业内的零部件企业发展水平不一,骨干企业规模做大了,采用数控设备,产品质量也在显著提升,一些企业已经具备挑战国际品牌的能力。而还有个别企业在依靠人工凭经验进行生产,这样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自然没有保证。
  
  记者:供求关系决定整零关系,那么供需信息的沟通畅达就很重要,目前缝制行业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杨晓京:以往我们协会会统计整机企业的月度生产,零部件企业的季度生产和半年度生产,今年我们将统计的触角延伸到了服装行业。主要是想通过各层服装协会、服装媒体、各地缝机经销商来了解一些服装企业的需求信息,然后提供给缝机企业做参考。
  
  不只要求整机企业要有前瞻考虑,提早使零部件企业做供货准备。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一个信息通道的畅通,信息化不能限于自己企业,而是贯通整条产业链上,包括上游的零部件企业,下游的经销商和服装企业。
  
  记者:行业内一直在呼吁更加精准的零部件标准出台,这点上协会是如何做的?
  
  杨晓京:“十一”五期间,我们修订和完善了“行业标准框架体系”,以前是一年制修订七八项标准,现在改成三年标准滚动制定,每年可以出台十几项,制定数量相比以前翻了一番,这其中包括新制定的,也包括修订的,包括整机标准,也包括零件标准。
  
  但是,我们还是感觉标准制定的速度赶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标准超龄现象还比较严重。下一步,全缝标委会和电气分标委会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基础,按照市场变化和需求不断调整标准制修订目录,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标准制修订中的积极性,严格标准督导企业按标生产,使标准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服饰报)


更多相关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机械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纺织服装机械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纺织服装机械网 - 纺织服装机械行业专业网络宣传媒体

关于我们|企业建站|本站服务|会员服务|旗下网站|友情链接|诚聘英才

Copyright fzfz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