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纺织服装机械网>新闻首页>热点关注

行业风向标 | 从破解内卷到拥抱创新,水刺非织造布孕育新一轮增长动能

2025-10-14 11:18:55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策划/徐瑶 李亚静阅读量:780 我要评论


  2022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指导意见”重点任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行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催生出全新的生产力质态。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纪实】栏目将梳理行业“十四五”期间在诸多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以“行业风向标”“企业竞技场”“科技多棱镜”等篇章,展示行业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当前,水刺非织造布行业正处于“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共振、国内升级与国际博弈交织”的关键发展阶段,技术革新与智能化改造加速推进,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绿色化升级;环保规制收紧倒逼企业深化绿色转型,差异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也面临国际市场博弈加剧,关税壁垒与高端领域竞争压力等挑战。2024年,我国水刺非织造布行业进入恢复性增长周期,在产能结构、产品细分、区域布局等方面呈现独特发展态势。
 
  Part.01
 
  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求进
 
  回望近几年水刺非织造布的发展,可以说该行业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深度调整的华丽转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水刺非织造布相关产品因具有防护、卫生等特性,成为守护医护人员与消费者生命生活健康的重要物资,迎来了市场需求激增,直接带动行业产能快速扩张,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量和利润双双飙升。
 
  后疫情时代,市场供需关系逐步调整,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因特殊需求建立的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开始向守护生活健康的各个细分领域延伸,如拓展至擦拭、家用/厨用和个人卫生用等方方面面。经过短暂的产业调整,水刺非织造布行业已经步入稳中有进的新阶段,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2024年水刺非织造布行业的产量保持了增长韧性,但产能结构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统计分析,2024年,我国非织造布总产量856.1万吨,同比增长5.1%,其中水刺非织造布产量达166.5万吨,同比增长8.1%。在产能布局上,交铺水刺生产线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而直铺生产线则占4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投资仍集中在擦拭材料、医疗卫生用品等传统领域,但木浆水刺复合、可冲散非织造布等高性能生产线正成为企业布局的新热点。
 
  营收方面,2024年样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实现了6.8%和9.9%的增长,但利润率仅为1.6%,企业的盈利能力依然在低位徘徊。这主要归因于传统领域的同质化竞争严重、成本压力刚性上涨以及出口关税的对冲影响。在电商平台的低价竞争下,终端制品价格压力转传导至供应链上游。同时,原料价格的波动和海运成本的增加也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Part.02
 
  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双重奏
 
  在水刺非织造布市场迎来快速增长与深度调整的关键阶段,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
 
  随着智能化改造的加速推进,产品正向高附加值、绿色化方向升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技术迭代能力。例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精准化,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绿色环保始终是水刺非织造布乃至整个非织造布产业绕不过的核心议题。面对环保规制的收紧和全球绿色发展的主流趋势,水刺非织造布行业也在积极推进绿色转型。
 
  企业纷纷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快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数字化改造,全力建设绿色工厂。通过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和产品体系,企业不仅响应了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还赢得了市场和社会的认可。
 
  在产业布局上,水刺非织造布行业呈现出“核心领跑、新兴发力”的集约化特征。浙江、江苏、山东、湖北、河南等地成为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其中,浙江凭借先发优势领跑全国,山东与湖北则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特别是湖北,依托企业聚集效应,全棉水刺非织造布产能占全国总量的超70%。而新疆则依托纤维素纤维、棉花资源优势和低廉的能源成本成为新兴增长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刺非织造布行业延续了强劲的全球竞争力。2024年,我国水刺非织造布出口额约9.1亿美元,出口量达40.3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1%和10.8%。然而,国际市场博弈挑战也不容忽视。在关税壁垒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新兴市场开拓呈现分化格局,部分地区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同时,在高端应用领域,我国企业仍面临欧美国际品牌的强势竞争。
 
  Part.03
 
  结构调整与产业重塑关口
 
  当前,水刺行业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基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持续积累的技术创新能力,正孕育新一轮增长动能,但也面临产能过剩“内卷”、出口关税增加、产品同质化、原料价波动、环保趋严等挑战,正处结构调整与产业重塑关口。结合前期调研与实践,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水刺非织造布分会提出四点建议:
 
  1.减少低价内卷,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盈利水平。当前,中国水刺非织造布行业面临产能过快增长的问题,产能集中释放后对市场供需体系造成冲击,导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内卷”式的低价竞争不仅使得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甚至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经营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和长期发展能力。因此,建议会员单位理性规划产能,加强市场研判,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等精细化管理手段,摆脱低价竞争泥潭,实现良性发展。
 
  2.加大研发投入,以数智赋能突破发展瓶颈。当前,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政策收紧以及产品同质化竞争等多重因素,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会员单位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技术迭代能力,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市场,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
 
  3.推进绿色转型,以可持续发展抢占市场先机。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水刺非织造布行业也需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议会员单位加快推进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数字化改造,积极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全力建设绿色工厂。通过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和产品体系,构建独特的生态竞争力,不仅能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要求,还能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4.强化人才建设,以高素质团队支撑行业升级。我国水刺非织造布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行业重塑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还是市场开拓、国际合作,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建议会员单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既懂行业技术又熟悉市场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完善激励机制,留住核心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从破解低价内卷到拥抱数智创新,从推进绿色转型到夯实人才根基,每一步都需要行业打破壁垒、协同发力。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求进,从技术革新到绿色转型,水刺非织造布行业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纺织服装机械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