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纺织服装机械网>新闻首页>专家观点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把握趋势性变革,在气候创新中开新局

2025-07-01 10:42:08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阅读量:16847 我要评论


在2025气候创新·时尚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云锦裁天色,霓裳焕物华。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北京,共商气候创新大计、共谋时尚绿色发展。今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跨过二十载春秋、《巴黎协定》迎来十周年纪念,在这个关键时点召开会议具有特殊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有关报告显示,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暖一年,气候变化问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责任逼人。作为重要的全球产业、民生产业,中国纺织工业绿色发展影响大、关涉多、走在前。从末端治理到全链优化、从线性消耗到循环利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系统推进。2005~2022年行业排放强度下降超60%,近两年继续下降14%,行业持续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纺织智慧。
 
  新时期,中国纺织正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健康”新定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绿色理念引领科技创新方向,以绿色内涵丰富时尚表达内容,以绿色实践保障健康发展根基,“绿色”成为构建现代纺织产业体系的生态基座与价值底色。
 
  绿色重塑创新逻辑,推动技术跃迁。原液着色、非水介质染色、零碳纤维等突破性技术,正是在生态约束下实现的技术变革。智能制造、生物制造、3D打印等制造创新,推动资源配置从粗放走向精准、从消耗转向循环。绿色为科技创新设定目标方向,科技为绿色转型提供实现路径,形成创新螺旋。
 
  绿色定义时尚内核,打造生态美学。绿色发展深刻改变时尚产业的价值内核,在设计创新、品牌塑造、消费引导中,生态智慧与时尚表达深度融合,抽象的绿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数字时尚成为绿色理念传播新载体,ESG理念构筑品牌价值新体系,形成“可持续时尚”的新美学范式。
 
  绿色引领健康理念,深化价值融合。绿色与健康融合发展,推动个体健康向生态健康转变,形成“一体化健康”新理念。从医用纺织品到适老化防护装备,聚焦绿色、健康需求的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深入发展。面向生态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产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当前,行业绿色发展正在发生趋势性变革。
 
  一是要素结构之变。行业投入产出体系深刻调整。绿色电力正成为进入高端市场的“入场券”;依托先进解聚技术、化学回收技术和生物转化技术,传统废弃物重新进入生产循环;新材料发展正在减少对传统石化原料依赖。绿色资源成为结构性优势。
 
  二是价值链条之变。从线性到闭环,企业责任边界从产品交付扩展为从原料获取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这不仅是责任范围的扩大,更是商业逻辑的重塑,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
 
  三是治理范式之变。依赖经验的粗放式治理正在被数据驱动的精益治理模式取代。可持续发展从“品牌故事”深化细化为可量化、可追溯、可交易的“绿色资产”。计量体系不断完善,从碳足迹到水足迹,行业绿色发展正在进入“精算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气候创新,需要我们把握这场变革的逻辑与趋势,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践。在此,提三点倡议:
 
  一要完善绿色治理体系,夯实发展基础。推进从纤维到成衣的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推广可持续纤维、生态染料、节水工艺等绿色技术规范;建设涵盖全链条的ESG创新体系,推动统一透明的信息披露框架。推动企业减碳实践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
 
  二要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全链价值。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协同减排;强化绿色纤维、无水少水印染、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要加速前沿绿色科技产业化应用;打造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共同体。
 
  三要推进全球务实合作,优化产业布局。融入全球绿色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享绿色技术、共建绿色标准、共建绿色市场。推动在绿色产品、再生纤维等关键指标的互认互通,探索构建稳定高效的纺织品跨国循环利用体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凝聚共识、携手并进,在气候创新中开新局、启新篇!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纺织服装机械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