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您现在的位置:纺织服装机械网>技术首页>其它资料

企业直播推荐

更多>
中央供料系统视频客户现场

中央供料系统视频客户现场回放

开播时间12-25 14:39

产品推荐

更多>

走向消亡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急需传承

2012
08-03

11:53:13

分享:
1010
来源:
  南通蓝印花布是在中国家纺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提起蓝印花布,或许能唤起许多人的记忆:出门做客,着一件蓝印花布的衣裳,显得体面;相爱了,送一方蓝印花布的手绢或头帕作信物,睹物思情;出嫁时,除了红漆堂堂的家具,zui惹人喜爱的便是蓝印花布的满床铺盖,比如《状元及第》、《鲤鱼跳龙门》,被面上有《凤戏牡丹》,帐檐上有《喜鹊登梅》,腰裙上有《吉庆有余》,枕套上有《梅兰竹菊》,门帘上有《富贵满堂》,棉袄上有《长命百岁》,桌布上有《和合二仙》……每一幅图案都寄寓着普通百姓的美好理想与诚心祝愿。
  
  “蓝印花布,也称苏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告诉记者,“它由两色相配而成,蓝白互间,相得益彰;它以简洁、明快的图案,细腻、古朴的刀法,清雅、含蓄的意境,展示了玉容天姿和*的魅力。”
  
  吴元新,中国印染行业的*工艺美术师,他一生从事蓝印花布工艺的研究、传承和创新工作,创办了中国*一所蓝印花布博物馆。他被国家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受到了*总理的称赞。
  
  吴元新的家乡盛产一种蓝草,是天然的染料。当地人织好的白布需要染色时,就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石灰和黄豆粉调成防染剂,用刮浆板把防染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蓝草染缸,晾干后刮去防染剂,即显现出蓝白花纹。蓝印花布就是这样制成的。用蓝印花布做成各种日常用品,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唐代就已经流行于民间。
  
  吴元新17岁中学毕业后进入当地的印染厂,从一名普通的印染工人开始逐渐学会了刻板、设计花样,成为工厂的业务骨干。23岁时他又进入专业学校学习纺织、印染技艺,他埋头苦读,把在工厂学到的经验和在书本中看到的知识结合,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没有人撰写过蓝印花布的历史和发展的书籍。毕业后,当地的旅游工艺品研究所聘请吴元新担任蓝印花布工艺研究室主任,专门从事蓝印花布工艺的研究和开发,这很合吴元新的意。他四处网罗蓝印花布工艺人才,创办了一个小工厂,作为生产和试验基地。他还在民间寻找古代留存的珍贵的蓝印花布,从它的纹样、色光、刀法、布质、手感、款式着手,研究它的历史、产地、工艺,以及人文、美学、实用价值。
  
  他不仅在南通大办展览,还到上海、美国欧洲等地举办展览,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中国传统的布料是蓝白相间的,穿起来很古朴、典雅。吴元新一边扩大蓝印花布的影响力,一边设计新的花样,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渐渐的,他的产品在展览上得到了认可,开始有人订购时新样式的蓝印花布产品。吴元新把销售得到的钱又投入到开发产品、收集民间珍品维持博物馆运营上,这样周而复始,他的博物馆规模越来越大,开发的产品也越来越多。
  
  抢救“蓝印艺术”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吴元新感慨万千。他诚恳地说:“下一步该怎么走?怎么能把蓝印花布传承好?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怎么能不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
  
  随着现代印染工业的兴起,蓝印花布——曾经盛极一时的潮流即将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甚至开始消亡,沦为被保护的对象。
  
  2003年,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力度,国家邮政总局也为吴元新发行了一套明信片。其中4张《狮子滚绣球》、《凤戏牡丹》、《双鹤呈祥》、《富贵长寿》为吴元新蓝印花布馆内的珍藏品,另外4张《纺织图》、《十二生肖》、《彩陶影像》、《奔马图》为吴元新设计的蓝印花布壁挂。
  
  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吴元新,在蓝印世界躬耕30余年,历经学习、收藏、研究、创新、开发,竭尽全力弘扬和传承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蓝印花布,使乡土气息浓郁的蓝印花布艺术顺着时代前行,成为蓝印花布之乡的守望者。
  
  吴元新说:“蓝印花布是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美的创造,祖先留下的蓝印花布纹样还有很多散落在各个地区,没有被抢救的比我们所抢救的要多得多,还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抢救和保护。”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机械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纺织服装机械网,https://www.fzfzjx.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