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您现在的位置:纺织服装机械网>技术首页>服机百科

刺绣的历史沿革

2010
06-23

15:08:47

分享:
984
来源:
         清初,江苏苏绣一直沿袭顾绣之名,实际上已不全是顾家所制。咸丰、同治(公元1851~1892年)以后,随着宫廷和贵族官僚刺绣服饰的需要,市场大量收购定制顾绣,市面仿作日益增多,到光绪前后,坊间不论何地所产绣品,一律以顾绣相称。此时,江浙各地涌现了一些刺绣艺人,如金星月(浙江鄞县人),王嫒(江苏高邮人),卢元素(满人,居江南),赵慧群(江苏昆山人)等。

  清代刺绣,包括绣字绣画及民间服饰、日用品两种类型。《篡组英华》载:"清代绣画如苏绣、湘绣、蜀绣、京绣之类随处有之。不过供服御、饰妆而已"。民间日用服饰品,除家庭妇女自绣自用外,各大中城市均有刺绣作坊,招雇志业男女艺人,制作商品绣件出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描写满人入关,由于满清*仿学汉人礼制,对品服规定极详,乘与仪仗规模盛大,内室均配帘、垫、衣罩之类,无不用绣,使清代刺绣盛极,成为中国刺绣*的一个zui鼎盛时期。《红楼梦》一书写到的绣品就有:绣衣、绣袍、绣裤、绣鞋、绣褥、绣帐、绣靠背、绣毯、绣椅搭、绣帘、绣幔、绣墩、绣旌、绣茵、绣靴、绣绦、绣带、绣床裙、绣裙、绣帕、绣香囊、绣巾、绣幕、绣凤銮、绣枕、绣荷包、绣桌围、绣盘、绣幄等等不下40余种,数量多达7000余件。清代刺绣饮誉海内外,当时名艺人沈寿的作品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特等奖章。苏绣、粤绣、蜀绣、京绣、湘绣等主要绣种绣派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名艺人可考而知的有杨君卯、沈关关、余蕴珠、陈书、丁佩、凌杼、华堪、沈寿、林青青等人。丁佩除绣艺高超外,还总结了各名绣经验,编著《绣谱》一书,详述选材、用针、设色诸法。全书分:择地、选样、取材、辨色、工程、论品6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沈寿于清末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开班传授绣艺并口述40年的刺绣经验,由南通张骞记录编撰成《雪宦绣谱》传世,立论谈艺颇富科学条理。全书分绣备、针法等8章,成为自顾绣以来苏绣经验的集大成者。

  早在西周晚期即已出现的我国刺绣工艺,延绵历时数千年,绣艺精妙,针法繁多,它与织锦并驾齐驱地获得"锦绣文彩"的称号。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的刺绣展品,被誉为:"东方明珠",受到世人高度赞赏,在世界文化艺术交流、贸易往来中影响日深。  如今,中国刺绣遍及全国各地,每一地区产品,又各具地方特色。如久负盛名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既继承了固有的传统技艺又有所革新发展,针法、着色、布局无不日新月异。尤其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多以健康绚丽的人物、花鸟和祖锦绣河山为主,新中国伟大成就的精神面貌,在艺人们灵七的双手下充分再现了出来。此外广东、山东、浙江、江苏、陕西、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福建和四川等省市的挑花、补花、花边、网扣、麻布挑绣等产品来自民间,经过发展提高、花样翻新,成为出口大宗,颇受国外用户欢迎。

  1972年和1978年两届全国工艺美展,展出的大批刺绣作品中,有的精心刻划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和革命业绩,有的描绘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如周总理、黄继光、王进喜等形象和革命业绩,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对英雄们的崇敬和缅怀。

  1978年的展品中,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双面绣金鱼和小猫等,由以往的两面形象一致,提高到鱼身或猫身的颜色大体相同,而细部的眼和脚的颜色两面各异又不露丝毫交结痕迹。目前又发展到双面异色异样绣,使作品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历来刺绣是由手工一针一线绣出,但近来机绣技艺改进提高很快,制作一般日用绣品又快又好,较复杂的纯欣赏屏幛之类,均能按照画稿要求,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这对繁荣刺绣工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作出了一定贡献。

  中国刺绣除"四大名绣"外,还有浊州的"瓯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杭州的"杭绣"、东北的"缉线绣"以及广东、福建等地的"珠绣"等等。刺绣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乔绒、戳纱、洒线、挑花、双面绣、发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刺绣的底布一般分为缎、绸、纱、绢、布、麻等。近年来上海等地采用玻璃纱、特丽纶等化纤材料或以尼龙色线代替丝线,绣品也很别致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透明感。刺绣的用途包括:衣着、歌舞和戏曲服装、枕套、台布、被面、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壁持等陈设品(其中多数为出口商品)。
来源:中国缝制设备网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机械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纺织服装机械网,https://www.fzfzjx.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