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棉纺原料的选配与混和 1棉纺织生产常用哪些原料? 2皮辊棉与锯齿棉有何不同? 3原棉品级条件和实物标准之间有什么关系? 4原棉品质手感检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原棉中的杂质、疵点与纺纱工艺及产品质量有何关系? 6原棉的含水率和回潮率有何关系? 7原棉的仓储管理有哪些要求? 8开清棉车间如何把好原棉的第一关? 9怎样进行原棉供应市场的调研? 10如何进行进厂原棉重量和质量的接收验收工作? 11如何进行原棉价格结算? 12进口棉交接、验收有哪些具体内容? 13进口棉有哪些主要检验项目? 14为什么要配棉? 15不同种类纱线对原棉有哪些要求? 16原棉分类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7原棉排队时应掌握哪些技巧? 18分类排队时应如何控制原棉性能指标的差异? 19选配化纤原料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0如何选配化纤原料的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21如何选定混纺比? 22如何选定长细比? 23如何选用原料来改善纱线的结构及性能? 24化纤原料的比电阻、含油率与可纺性有何关系? 25如何改善化纤的可纺性能? 26为什么要对原料进行混和? 27常用的原料混和方法有哪些? 28如何进行混纺比的计算? 29目前纺织纤维有哪些新发展? 第二章开清棉 30在抓棉机上如何排包才能保证配棉方案的正确实施和混和均匀? 31如何合理使用回花? 32如何合理配置抓棉机的工艺参数? 33如何消除抓棉机打手、肋条绕花现象? 34不同形式的混棉机如何完成混和作用? 35影响混棉机混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36如何提高自动混棉机的开松效果? 37影响六辊筒开棉机开松除杂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38如何合理配置六辊筒开棉机的工艺参数? 39豪猪式开棉机尘棒安装角大小对开松、除杂及落棉有何影响? 40如何利用豪猪式开棉机的气流规律合理控制落棉? 41开棉机产生糊尘棒的原因是什么? 42如何根据加工原棉的质量合理配置豪猪式开棉机的工艺参数? 43如何控制混开棉机气流除杂部分的落棉? 44如何提高轴流式开棉机的开松除杂效果? 45为什么开清棉各单机要保持较高的运转效率? 46如何提高开清棉设备的运转率? 47如何正确掌握开清棉各单机棉箱的存棉量? 48应如何正确掌握A092AST型给棉机棉箱的存棉量? 49如何合理配置清棉机的工艺参数? 50如何进行清棉机的工艺计算? 51开清棉联合机为什么需要联动装置? 52什么是棉气比?为什么要选用合适的棉气比? 53开清棉工序打击点以多少为宜? 54开清棉工序应控制哪些质量指标? 55如何控制棉卷的含杂率? 56如何控制棉卷的重量不匀率? 57如何解决棉卷的破洞、烂边问题? 58在开清棉工序,如何减少纤维损伤? 59棉卷为什么会产生伸长? 60纺化纤时,如何防止粘层? 61为什么加工化纤时容易产生厚边卷? 62纺化纤时,开清棉流程及有关工艺参数应如何调整? 63开清棉工序,如何节约用棉? 64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原料有哪些?使用时如何处理? 65不同成熟度原棉对加工工艺有何不同要求? 66如何处理含杂率高的原棉? 67如何处理含水率差异大的原棉? 68初步加工方法不同的原棉对工艺有何不同要求? 69如何处理密度差异大的原棉? 70如何处理低级棉? 71开清棉设备有哪些新发展? 第三章梳棉61 72梳棉机如何完成分梳作用? 73影响刺辊分梳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4刺辊锯齿规格参数对分梳除杂有何影响? 75如何计算给棉板的分梳工艺长度? 76如何提高刺辊的分梳效果? 77刺辊周围气流的运动有何规律性? 78影响刺辊部分落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9如何提高刺辊部分的除杂效果? 80小漏底挂花和网眼糊塞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81为什么刺辊罩盖处会出现漏白花现象? 82加工不同长度原棉时,对锡林、刺辊线速比有何不同要求? 83在锡林盖板分梳过程中纤维如何运动和受分梳? 84在锡林周围不同的工作区中,针面纤维层如何变化? 85加工长绒棉时,针布应如何选配? 86加工再生纤维和超细特纤维时,针布应如何选配? 87影响盖板落棉的因素有哪些? 88盖板针布嵌破籽、挂花的原因是什么? 89针布损伤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 90如何防止梳棉机“针布开花”问题? 91如何合理确定矮、浅、尖、密、簿的新型针布,其磨针周期? 92机上和机下磨盖板各有何利弊? 93用何种磨辊磨针更合理? 94影响道夫转移率的因素有哪些? 95在梳棉机上,纤维后弯钩是如何形成的? 96如何解决锡林道夫三角区积花的问题? 97为什么会产生“夹心条”? 98为什么会发生棉网“掉边”现
本书是纺织技术问答丛书中的一册,内容包括棉纺原料的选配与混和、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筒并捻八章。本书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棉纺生产中从原料准备到加工成纱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内容涉及纤维原料、工艺、设备、器材、运转管理、质量控制、温湿度控制等诸多方面。书中吸收了棉纺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棉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