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机械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首页-资讯-技术-商机-商城-企业-展会-品牌-样本-专题-视频-访谈-人才- 手机版

技术首页|技术动态|操作维修|纺机百科|服机百科|技术文献|说明书|应用案例|经营管理|培训讲座|图书资讯

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纺织服装机械网>技术中心>经营管理>民族产业面临“燃眉危机”
民族产业面临“燃眉危机”
  • 关键词:
  • 资料类型:
  • 上传时间:
    2012-03-21
  • 上传人:
      
  • 下载次数:
    1143
  • 需要积分:
    0
  • 暂无上传相关文件
  • 资料简介
  •   zui近曝光了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在国内投入数亿美元,在湖南、福建等地大规模收购养猪场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盛曾以超过2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并且同样拥有国内另一家肉类加工企业“雨润”的部分股权。如今,高盛在国内养猪业面临饲料价格上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大举进军肉类加工企业的“上游”——生猪养殖业,不得不让业内人士高度警惕——外资是否正在试图控制中国肉制品生产加工的整个产业链?
      
      其实,“高盛养猪事件”只是2008年以来外资对中国民族产业发动全面进攻的“冰山一角”,正如某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产业战”已经全面打响。
      
      在原材料价格暴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万7千多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过冬”一时间成为企业老总们引用频率zui高的词汇,从汽车、钢铁,到日化、纺织、家电……民族产业面临着的严峻挑战。
      
      关于这些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目前有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出在资金链方面,只要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银行放开门槛,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问题是,从目前很多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即使能从银行获得一部分资金,也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原因是他们现在zui致命的问题不是资金,而是失去了盈利能力。而这种盈利能力的丧失,则与外资品牌的“产业战”有着直接的关系。
      
      外资的“产业战”是怎样进行的呢?一种zui简单的途径就是,在上游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原料优势,不断抬高原材料价格;另一方面,以“按兵不动”的手法,打压终端产品价格的上升空间,使得国内企业无法实现产品的提价,zui终因为不堪成本重负而“休克死亡”。
      
      我们以石油化工行业中的一个子产业——润滑油行业为例,就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润滑油*是怎样夺取这个行业的定价权,进而不断挤压中国民营润滑油企业生存空间的。
      
      润滑油的原料是基础油、添加剂,其中又以基础油为主,因此基础油的价格对产品价格影响zui为重要。国内润滑油行业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以美孚、壳牌等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外资阵营;以中石化的长城润滑油和中石油的昆仑润滑油为代表的国企阵营以及由上千家中、小油企组成的民营企业阵营。
      
      今年以来,在原油价格一路攀升的背景下,国内基础油的价格一路飞涨,短短8个月时间,平均涨幅已达60%—80%,即使在7月中旬原油价格出现回落之后,基础油的价格上涨也仍然在持续。而以美孚为代表的外资品牌,由于其同时掌控了大量的基础油资源,因此在调价方面更是“毫不手软”:以美孚J150基础油为例,从4月1日到8月30日,其价格在中国市场连续上调了八次,从每吨9100元飞涨至近14000元,涨幅超过50%;而与其原料调价“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MOBIL”、“ESSO”品牌包装润滑油的价格只上调了两次,其中8月市场价格涨幅为1.56%到8.5%,其主打产品“美孚1号”涨幅更是只有微不足道的1.56%。在市场上,部分外资润滑油产品售价竟然已经低于其出售的基础油价格,出现了产品价格比原材料价格还低的咄咄怪事。
      
      另一家外资润滑油*——壳牌,也不约而同地在中国市场选择了*的掠夺战略:9月1日起,壳牌在市场对其产品提价15%,在中国,其涨幅只有8%,只相当于市场平均涨幅的一半;反映到终端,原价九十五元、含机滤的一听壳牌“喜力HX3”,现在卖一百元,只有区区五元的涨幅,*幅度也只有5%。
      
      原材料成本上涨70%,产品价格却只平均上涨5%,*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做这样的赔本买卖自然是不在话下,而上千家国内民营润滑油企业却因此而挣扎在生死边缘;一方面是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在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另一方面则是被外资品牌卡得死死的终端价格;而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手中拥有基础油原料资源的中石油、中石化,非但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见死不救”,相反,还利用基础油价格暴涨的机会,大规模向国外出口国内企业急需的原料,今年上半年的同比出口增幅就高达110%;另一方面,中石油、中石化还趁柴油供应紧张之机,在国内多个省市向卡车司机强行搭售昆仑、长城润滑油,这对于民营润滑油企业来说可谓是“腹背受敌”、雪上加霜;作为控制中国市场70%基础油资源的中石油、中石化,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至今的内部结算价格体系,其下属润滑油公司产品价格远低于其原料价格,比如长城HM32抗磨液压油价格为1960元/桶(含桶、含税、到岸价),去除包装材料160元,其中产品价格为10.91元/kg,而同期市场I类150SN基础油(大连)下海价是12.5元/kg。二季度以来,全国已经有数百家民营润滑油企业倒闭,这样的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之内,国内的民营润滑油企业就将面临“灭顶之灾”,我们将会看到民营润滑油行业“全军覆没”的结果。假如国有中资公司继续原有的策略,到时候“唇亡齿寒”是必然的结果。
      
      外资品牌压低了产品零售价,是否对消费者更有利呢?表面上看是这样,事实却远非如此。一旦外资“逼死”大量的中国企业之后,他们就会强化在渠道上的收购与控制力度,利用在产品和渠道上的双重垄断抬高价格,迫使消费者就范,私家车销售领域内的4S店现状就是一个的例证。同样质量的一听机油,在普通修理厂卖一百元,而4S店渠道内的外资品牌“油”就要卖三百元、四百元,这就是产品与渠道双重垄断之后的结果。一旦他们全面完成渠道布局,在国内的同类企业大面积倒闭的情况下,外资要想大幅度提价将会是易如反掌。或许在短短的数年之后,汽车用户就必须花费数倍于现在的价格用于润滑油消费,中国消费者在中国的润滑油市场上再无选择的权利。
      
      除了润滑油行业,在彩电业、物流业……2008年以来,外资对民族品牌的“产业战”都已经全面打响——
      
      彩电业——外资的平板彩电依靠产业链上下游打通形成的整体优势,在中国市场实行冲击,甚至采取低价倾销的手段,利用面板业务的巨额盈利来弥补其在平板电视业务上的亏损。这种手法与外资在润滑油领域内的做法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以某外资平板一款40英寸液晶电视今年5月初的zui低报价5990元来看,其40英寸液晶屏的价格应该在530美元左右,而液晶屏只占液晶电视成本的60%左右,按此计算,其成本应当超过6100元,不到6000元的市场价显然是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而外资品牌在中国的销售目前有60%以上来自这样的*机。
      
      销售产生的亏空是如何弥补的?由于众多外资平板品牌同时也是平板彩电的主要原料——液晶面板的生产商,因此他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利用面板业务的盈利弥补彩电销售的亏损;以韩国三星为例,根据其2008年*季度财报,液晶面板业务的净利润达到8.56亿美元,一个季度就赚8亿多美元,随便拿出一两亿砸向市场,就会把中国企业逼到崩溃的边缘。如同业内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外资平板低价倾销行为延续下去,中国彩电企业基本要面临灭顶之灾。”
      
      物流业——在今年油价高涨、物流成本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四大快递*之一的联邦快递在国内的价格不升反降:1月、3月、6月、8月连续四次降价,降幅超过70%,直逼成本线之下。
      
      联邦快递今年5月开始,通过租用奥凯航空公司的3架全货航飞机运送快件,每架飞机每小时zui少5万元成本,其每月仅这一项,成本就高达3600万元。另外,每吨8000多元的燃油费,使联邦快递每个月需要增加300多万元燃油补偿。7000多个收派员的薪资成本每月也高达3500万元。另外还有外籍员工差旅费、异地补贴等,如此折算下来,联邦快递单个省际快件成本应在80元左右,而现在仅收十几元甚至不足10元,如此“不惜血本”的亏损经营,无疑是为了挤垮中国的快递企业,占据这一年增长率高达30%的市场;
      
      在物流业,外资的另一个招数就是三年来持续进行的大规模收购,目前,的物流企业基本已被外资悉数纳入囊中:2005年12月6日,荷兰物流*TNT宣布以1.35亿美元收购中国零担货运公司华宇物流;2007年9月,美国世能达物流收购宝运物流主要经营资产;2007年9月,在开曼群岛注册的万络*6000万美元收购上海熙可公司。2008年8月,耶路出资4470万美元收购中国本土zui大的公路货运公司——上海佳宇物流65%的股份。
      
      外资的大肆进攻已经使得国内物流企业忍无可忍,国内快递企业已经将有关联邦快递“恶意竞争”的报告上交到相关部门。一场内外资快递企业之间的“生死阻击战”即将上演。
      
      正如经济学家郎咸平所指出的那样,外资正在利用今年国内企业整体经营形势趋紧的大环境,透过一系列的“产业战”,全面挤压中国的民族品牌,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外资的大举进攻,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族企业品牌大量消亡的一幕将会重演,众多行业都将面临整条产业链沦入外资之手的危险境地。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机械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纺织服装机械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纺织服装机械网 - 纺织服装机械行业专业网络宣传媒体

关于我们|企业建站|本站服务|会员服务|旗下网站|友情链接|诚聘英才

Copyright fzfz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